《大学化学实验A》课程改革探索

发布时间:2013-09-09 浏览次数:1870

   2013-2014学年秋冬学期开学前夕,“大学化学实验A”课程组召开了教学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人员是参与本学期的指导教师朱岩、邵海波、蒋银土、张培敏老师及实验室主任赵明坚、薛彩琴及车海燕老师。主讲教师张培敏介绍了本学期中“大学化学实验A”教学内容、手段及在预习效果的检查上进行的改革措施,参加会议的老师也纷纷献计献策,最终达成以下共识:

 一、课程内容改革

 “大学化学实验A”是针对近化类学生开设的一门仪器分析实验,共1学分,历时8周。在本学期中,首次要求研修“大学化学实验A”的学生除了要完成5个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和电化学等基础实验外,还要完成四个研究性实验中的一个,它们是1、大气中挥发有机物的监测(GC和GC-MS法); 2、HPLC法测定泰诺片剂中乙酰氨基酚及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的研究;3、微波消化原子光谱法(原子吸收和ICP原子发射)测定食品中微量元素Cu、Zn的研究 4、循环伏安法快速评价碱性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电化学性能)。

    基础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是“大学化学实验A”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它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基础性实验着重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基本的化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研究性实验的教学安排,需要学生自行进行资料的查阅、方法的确立、条件的选择、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分析结果的讨论等等环节,通过使用综合性复杂仪器,从定量化数据测量和采集入手,经过数学建模、计算、分析、报告等方式完成研究任务。

 二、教学手段上的改革

    由于基础实验的重点是培养和强化实验操作技能,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所以采用了“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改变验证性实验“照方抓药”式的设计,倡导结合所学知识对“验证性实验”进行探究。

    在研究性实验教学中,我们的教学重点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孕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式、答辩式”的教学方法。

三、预习效果检查的改革

    现状:1、有些学生不会预习:并不了解预习的重要性,对实验的原理、步骤及相关条件的设定原因并不清楚,在以往做的预习报告中,就是把实验步骤抄一遍;2、有些同学不屑预习:觉得和实验报告中的步骤有重叠,就把预习报告直接写在实验报告上,或者就不写预习报告。造成的结果是做实验时很混乱,做完实验后对本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仍然糊涂、对所使用的仪器的用途及性能一知半解。

    措施:1、针对学生不会预习,我们采用的是引导法。我们对每个实验的知识点采用预习测试题的方式挂在实验中心的“中级化学实验I预约系统”网上(http://10.71.33.185),只要学生对这些思考题进行回答,就可以掌握实验的知识点,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从而引导学生预习。2、针对学生不屑预习的问题,我们现在采用的方式是在实验前老师抽取预习思考题的一部分进行笔试,作为预习评分的标准。尽管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实验前也检查预习报告并打分,但只关心的是学生有没有写实验报告,对学生是否理解实验的的目的、原理、仪器参数设置等无从考核。

    通过教学研讨,老师们希望通过本学期“大学化学实验A”的教学改革,能让学生 “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有所思,学有所感”,为“创新型、研究性”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张培敏供稿)

常用实验数据

校内常用网站链接

海内外高校化学系链接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