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化学实验I》是化学类(包括“求是”化学班)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它融合了化学、物理学、光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涉及研究测定物质化学组成、状态、结构的重要方法,由于该课程实践性非常强,所需要的知识又非常多,因而成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但又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巩固改革成果,《中级化学实验I》课程组于2014年4月23日举行了教学研讨会。会议由课程主讲教师张培敏主持,郭伟强、陈林深、刘清、胡秀荣、陈关喜、邵海波、蒋银土、习玲玲、陈志春、薛彩琴和车海燕等指导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
张培敏老师首先介绍了《中级化学实验I》教学内容设计的理念及教学重点。老师们通过讨论,达到以下共识:基础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是《中级化学实验I》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它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为目标”的13个必做基本性实验中,教学重点是加强基本操作方法的规范性要求,增强对技能和技巧的传授,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在第二阶段“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8个综合设计性实验中,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孕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将采用“研究式、答辩式”的教学方法。
张培敏老师首先介绍了《中级化学实验I》教学内容设计的理念及教学重点。老师们通过讨论,达到以下共识:基础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是《中级化学实验I》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它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为目标”的13个必做基本性实验中,教学重点是加强基本操作方法的规范性要求,增强对技能和技巧的传授,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在第二阶段“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8个综合设计性实验中,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孕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将采用“研究式、答辩式”的教学方法。
随后,老师们对即将在夏学期开设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了讨论。本学期将开设8个研究性实验,即1、大气中挥发有机物的监测(GC法);2、HPLC法测定泰诺片剂中乙酰氨基酚及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的研究;3、微波消化原子吸收法测定不同基质中微量金属元素;4、红外光谱法研究检测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增塑剂;5、循环伏安法快速评价碱性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电化学性能; 6、流动注射光化学荧光法测定药物制剂中的维生素B1;7、催化剂前躯体NiCO3(CoCO3)的制备和表征;8、抗高血压药物盐酸贝那普利A晶型和B晶型的制备和表征。老师们希望通过研究性实验的开设,让学生达到“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最后,张培敏老师对研究性实验的开设时间、综述及实验方案、实际操作、论文的撰写等方面做了具体的部署。
老师们希望通过对《中级化学实验I》的教学内容的优化, 对“以问题为学习基础”教学模式的深化,对不同实验类型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细化,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有所思,学有所感”,为“创新型、研究性”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张培敏撰稿)